( 作者:杨开忠,河北省区域科学学会专家委员会顾问、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会长 )
一、 新质生产力的规律性
新质生产力无疑是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具有创新特征,但是反过来,创新驱动的生产力却并非总是新质生产力,因为创新并非总是体系性、革命性的,而只有那些体系性、革命性的科技创新,才能改变生产力质态也就是社会生产力范式。这里,生产力范式与 20 世纪 80 年代初新熊彼特经济学提出的技术—经济范式基本一致, 由一套普遍的、通用的技术原则和组织原则所构成,代表着一场特定的技术革命得以运用的最有效方式, 以及利用这场革命重振整个经济 并使之现代化的最有效方式。因此,严格来讲,新质生产力是指由科技革命驱动的新质态或新范式生产力。
根据新熊彼特经济学的研究,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技术—经济范式经历了五次变革。离现在最近的是第五次技术—经济范式变革,通常叫信息通信技术经济范式或 ICT 技术—经济范式 变革,开始于 1971 年,到 2021 年正好是 50 年,按常规应结束了,大部分学者也都认为正在由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替代,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正在走进新质态生产力。这个生产力新质态或新范式是什么? 笔者认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既不是单纯的绿色技术—经济范式,也不是单纯的人工智能技术—经济范式,而是绿色智能综合的技术—经济范式。所谓绿色化和数字化融合也就是绿色化和数智化或智能化融合。为什么新的生产力范式是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 这既是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客观要求也是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一方面,人工智能现在发展的路径都是高耗能、高耗水、高碳足迹的。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训练一个 ChatGPT-3, 需要 1. 3Gwh 的电力,相当于 120 个美国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一项 研究发现,训练一项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消耗 28. 4 万升水,相当于一个普通人 27 年的用水量。可见,如果不全过程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不走绿色人工智能之路,人工智能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将给人类带来更大的气候危机和可持续性灾难。另一方面,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降本增效,保证精准治理,可以克服主体之间、要素之间、过程之间、地域之间的距离、分割,实现全要素、全主体、全过程、全地域的智能感知、互联互通,有效支撑了全面绿色转型,是经济社会有效实现全面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强大支撑。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或生产力范式革命驱动的生产力,更具体地讲就是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生产力。
新旧质生产力分别是新旧技术革命驱动的,但是它们之间有着重大区别。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力范式可以统称为工业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基本上都是以化石能源技术、 电报电话和计算机等有线无线通信技术,化石燃料驱动的交通技术动态结合为基础的, 以机械化生产、物质线型流动技术、专业化、规模化、效率至上为法则,具有内在的不可持续性。与此不同,绿智综合生产力范式可以称为生态文明的生产力范式,具有几个质的规律性 : 一是新质的技术结构,它是以可再生能源技术、智能网络通信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技术的动态结合为基础的 ; 二是新质劳动对象,也就是它是以可无限循环利用的信息资源数据为关键劳动对象 ; 三是新质劳动工具,即人工智能物质循环流动技术 ; 四是新质劳动者,即劳动者是高度自然型、社会型、知识型的统一,劳动的配置正在全面演化 ;五是新质法则,以适应韧性,共同共享为法则。
二、 关于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发展的逻辑
对工业革命以来的传统生产力布局发展的逻辑,经济学至少有两种报酬递增的理论给出了解释,一种是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生产力布局内生于规模报酬递增、要素流动、运输成本的交互作用 ; 另一种是斯密—扬格定理,认为生产力布局内生于专业化分工与交换能力的互动。显然,为了洞悉新质生产力布局,我们同样需要深刻地揭示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逻辑。
新时代以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并于 2017 年开始明确提出和发展新空间经济学。根据新空间经济学,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发展内生于以新质劳动力再生产为中心的创新、人才、空间流动、空间品质的互动,相对新经济定理学、斯密—扬格定理而言,新空间经济学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强调生产力布局基于数据、信息、知识再生产,而且突出以人为中心、人才发展、空间品质和人的运输成本重要性。在新空间经济学里面, 以人为中心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人的运输重要性上升并趋向超过货物运输的重要性 ; 二是创新活动、知识密集的高端增值活动布局指向人才集聚的地方,相应地,制造活动布局相对背离人口密集和富裕地区而指向拥挤成本最小的区位 ; 三是创新本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与资本互动的空间逻辑, 从资本主导转变为人才主导 ; 四是集聚经济从基于货物运输成本的节约转变为基于人的运输成本的节约,在新的集聚经济作用下,产业组织平台化、城市转变为创新生活一体化的综合体 ; 五是空间品质成为个人和家庭,特别是人才及其家庭区位选择的优先原则。在这里,所谓的空间品质是指吸引人,特别是人才到一个地方生活的禀赋即可及的不可贸易品数量、种类、质量的总和。
三、 关于如何以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来实现新区域协调发展
新区域协调发展成功之路,笔者认为同样在于空间一体化,但这个一体化是新质空间一体化也就是新质态的空间一体化。这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的内在要求。
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国资本循环正在全方位、全过程、全地域的发生质态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第 一,中国在资本国际循环中的角色正在从全球财富生产中心向全球财富分配中心转变,新质全球财富分配中心正在发展。第二,中国国内资本循环增长极正在加速从一般物质资料生产投入的第一级循环、空间生产投入的第二级循环向科技创新、教育和劳动力再生产投入的第三级循环转变,科技创新、教育和人才一体化再生产正在替代一般物质资料生产和物理空间再生产成为投资增长极,全球性、 区域性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中心正在加速崛起。第三,第一级循环正加速从基于劳动、自然资源的传统产业和增值活动向基于知识的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产业和增值活动转变, 以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主导, 以沿海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为主导, 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核心,绿色智能综合生产力范式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质制造业集群正在加速崛起 ; 第二级循环正在深度地从物理空间增量扩张转入存量更新,基于绿色综合技术—经济范式的城乡区域更新正由点到面全方位铺开,基于锚机构、城市更新、特殊经济区转型,绿智综合偏向的创新生活一体的创新综合体、创新街区正在加速崛起。
新质资本循环和绿智综合技术—经济范式变革的历史交汇,是优化新质生产力布局、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过程,必须适应这一过程,努力基于分割、距离、密度、异质,全力畅通新质资本的循环,迈向新质空间一体化。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进无差别的空间一体化。一是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要大力发展新质劳动、技术和数据、绿色和数字金融以及能源、水权、碳权、环境权益等新质生产要素全国统一大市场。二是着力推进社会物流体系绿色化、智能化、一体化发展,降低运输、仓储、管理等社会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差别化新质空间一体化。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总体区划和类型,分区分类优化提升区域绿智综合竞争力的路径。二是更加着力推动重大战略区域向新质态转变,打造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世界级新质区域或新质流域圈。三是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推进市民化、城乡共生圈、都市圈化城市群化绿智综合偏向的发展,使中心城市群、都市圈成为新质生产力全球人才发展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中心和运筹管理的中心。四是推进国土空间进一步从旧质态向新质态转变,加快建设绿智综合、紧凑互联的国土空间体系。
本文刊发在《经济研究参考》2024 年 第 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