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微信公众号 国际城市规划
期刊精粹 |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2024.3期优先看 · 主题】 (qq.com)
在当前城市居民流动性激增、时空需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时间维度的城市规划理念正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催生了一系列旨在传统空间规划基础上融合时间要素(诸如打造“15分钟步行生活圈”)的新举措。然而,这些尝试多侧重于空间结构的优化,往往忽视了设施运营时间与居民日常生活节奏的契合度,未能有效实现时间资源的精细化配置。
那么,是否存在直接聚焦于城市时间本身的规划策略呢?事实上,国际上已有先例可循。自20世纪后半叶起,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便开始了城市时间政策的探索,通过调整生活设施运营时间等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尽管尚未形成全面系统的规划框架。鉴于此,本文创新性地提出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概念,并深入剖析其目标设定、核心内容与实施路径。
城市生活时间,简而言之,是指居民在日常通勤、购物、休闲、医疗、教育等活动中所消耗的时间,它不仅是衡量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标尺,也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将城市生活时间规划定义为:基于城市生活时间的实际需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时间布局策略,对城市时间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一种规划方式。其核心在于促进时间资源、需求与布局三者之间的和谐共生,进而提升居民的整体生活福祉。
此规划体系构建于三大核心概念之上:城市生活时间资源、需求与布局。资源方面,通过深入分析人口现状与未来趋势,量化评估个体可用于日常活动的时间总量;需求层面,则借助居民活动日志、手机大数据等手段,精准捕捉各类活动的时间需求;布局维度,则着眼于工作场所、服务设施、公共交通等的时间安排,通过技术手段监测与预测其运营时间。
具体而言,城市生活时间规划涵盖三大核心内容:一是总体层面的时间资源规划与时空结构优化,旨在通过区域供需平衡与时间节奏协调,确保时间资源有效支撑城市发展;二是设施运营时间规划,聚焦于具体设施与服务的运营时间安排,确保与城市总体时间规划相衔接;三是居民个体时间利用规划,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引导个人时间管理,自下而上地促进城市时间结构的优化。
本文旨在为我国构建城市生活时间规划体系提供初步构想。面对通信技术与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城市生活时间规划展现出在应对新技术带来的个体行为变化及城市社会问题方面的独特优势,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未来,建议城市规划界与实业界积极探索将时间规划理念融入社区生活圈等空间规划之中,逐步改造传统规划范式;同时,选取典型城市或区域作为示范点,以实践引领,全面推动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实施与普及。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摘录或转载,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内容为原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联系学会秘书工作人员,以便第一时间更正或删除。
城市生活时间规划的目标、内容与方法
友情链接: